“现代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般说来,现代化是指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的现代化虽然是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才被具体提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旧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其发展进程与教育观念、科学技术息息相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颁布之初就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设计出了宏伟蓝图,如今《规划纲要》的约定之期已然将至,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无论是社会的现代化还是教育的现代化都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印度以及俄罗斯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初步总结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特点与结构,为我国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发展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是推崇自由与开放的,平等、人本主义以及对教条的否定是教育现代化所包含的主题,然而传统的印度教育却受其种姓制度的影响而与这些价值追求背道而驰。这一现象在1835年被英国打破。彼时英属印度总督威廉·本廷克(William Bentinck)受英国议会之命,大力推动英语与西方课程在印度的传播。而早在殖民时期之初,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就曾提出:“要在印度国内培养一批精英,他们有着印度人的血统和肤色,头脑里装的却是英国人的品位、思想、道德和才智。”他反对种族主义,全力支持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在麦考利与本廷克的推动下,英属印度帝国立法委员会通过《1835英语教育法案》,为印度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1854年,查尔斯·伍德(Charles Wood)爵士首次承认了大众教育的重要性并摒弃了印度以往的“过滤理论”(即按照从上至下的等级有选择的对群众进行教育);1882年印度教育委员会倡导建立更多的个体机构以推动教育发展,自此,印度教育现代化步入正轨。
多年来,印度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1949至1950年间,印度各类大学生总计多达380,837人,十年内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增长了2.7倍。进入21世纪之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人数的额增长,更多的还有对现代科技的运用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具体包括:
1.信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IT)的一个扩展术语,它包括任何通信设备或应用程序,(如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软硬件、卫星系统等)。信息通信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将在21世纪继续增长和发展。目前,印度主要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中的开发课程材料、学术研究、学生招生、教师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等方面。信息通信技术有助于师生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时更新知识,它为教师和学生都获得大量的信息提供了巨大便利。
2.私有化(Privatization)进程的推进。所谓的私有化一般是指“将之前由国家拥有或执行的有关教育的协助、管理、职能或责任转移给私营部门”的进程,它可能包括公司、宗教机构或非政府组织。高等教育的私人倡议在印度并不是新的现象,早在2000年印度就通过了《安巴尼报告》(AmbaniReport),鼓励私人投资教育、卫生和农业项目,对推动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印度一些著名的私立现代大学(如印度SRM大学)就是在私人财政援助下的建立起来的。
3.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发展。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地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它是一个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和扩大的过程。它是指通过投资、贸易、流行文化、教育和其他形式的相互作用,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对印度高等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强调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系统,特别是更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育具有生产力,并强调其研究和发展活动。
4.远程教育(Distance Learning)的兴起。远程教育是一种现代的非正规教育体系,也被称为开放学习,主要通过无线电、电视和音频广播等电子媒体传授的。印度的远程教育理事会成立于1972年,作为函授机构它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范围,满足那些无法接受正规大学教育的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的需要。远程教育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扩大了受教育人群的范围,也对因资金问题而不得不中断教育的人群提供激励,从而推动了大众教育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技术与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样重要的还有政府的政策规划。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安巴尼报告》,印度政府还分别于1966年,1986年以及1992年出台《科塔里委员会报告》、《国家教育政策》以及修订后的《国家教育政策》,通过这三个基本政策奠定了印度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与基本价值诉求。
整体看来,教育现代化的确为印度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无论是自由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还是科技生产力的迅速提升都促进了印度的社会发展,但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并非一路顺畅,目前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出现了一些矛盾与冲突。
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冲突。受到现代化的影响,曾经为印度人民所珍视的价值观念似乎失去了它们以往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个人与社会在价值观念的认知方面产生了矛盾与虚空,在没有形成社会公认的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之前,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似乎显得更加物质与机械化。
其次是教育现代化让科学技术变得更具威胁性。当今的教育所传播的无知多于知识,虽然如今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但是对知识的渴求与狂热、技术和科学的不受控制的增长以及科学的无方向的发展增加了人类的紧张、焦虑和痛苦。
最后,教育现代化对古典文化产生了冲击。现代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包含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材料,由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包含和过分强调,古典语言文学研究的课程不得不全部取消。这使得现代学习者无法了解自己过去的传统和文化遗产。有学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文化之根将被切断,他的创造才能,特别是他的情感和精神才能,将因缺乏营养而不断衰弱。
俄罗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动力与印度有所差别,它更多的是来源于对过去的反思而产生的改革动力。俄罗斯的教育体系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虽然过于集中、僵化的苏联模式曾经培养出杰出的科学家与数学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培养模式长久有效,实际上这种过于死板、体制化的教育体系是与有序、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当经济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教育体制也应该审时度势做出相应的改变。迫使俄罗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数据显示,在苏联解体之前(1989年),其人口出生率为2.01,苏联解体之后的近10年间,生育率持续下降,至1999年仅为1.17。联合国估计至2015年,俄罗斯5-14岁以及15-19岁的儿童数量将分别比2000年下降38%与47%。生育率降低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生师比的浮动,俄罗斯11.7的生师比已经远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14.3,因此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摆脱以往苏联模式带来的影响,持续提高教育质量,俄罗斯政府希望教育体系可以更加灵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同时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应激烈竞争的学生从而在国际社会崭露头角。为此,俄罗斯政府提出教育现代化建设计划,并且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整个教育现代化的改革中,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尤其受到重视。俄罗斯政府意识到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体制改革,提升高校自主权,明确管理制度,同时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以学生入学、财政系统与高校和市场间的联系为主要切入点。
2001年,俄罗斯引入国家毕业统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之为大学入学考试),一开始这一考试体系仅在5个地区使用,两年后扩展至47个地区。国家毕业统考的目的在于维系公认考试标准,减少入学腐败并增加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2004年,来自64个地区的80多万学生参加了高考。俄罗斯政府的教育现代化规划中始终关注学生入学问题,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入学机制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001年引入的统考之所以被视为推行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因为此前苏联并没有全国性的离校或入学考试,学生每年只能申请一所大学,如果当年申请失败那么久会错过整整一年。但是问题在于,虽然目前这种考试已经建立起来,到底有多少高校愿意承认国家统一考试的成绩而不是设定自身特定的入学成绩。从现状来看,当申请某一学科的人数超过预设的人数时,高校更加倾向于自主设定考试题目。
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自1993年以来增长了66%,2001年达到1008所,2003年达到1046所。私立高等教育从1991年的零增长到2003年的392所,尽管只有三分之一的高等教育获得了俄罗斯教育部的认证。高等教育被视为通往成功的通行证,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为这一“通行证”付费。到2002年,54%的高等教育学生交了学费(高于1995年的10%)。随着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改革高校资助体制也逐渐成为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预算和私人费用在高等教育系统的财政中所占份额大致相等(45%),其余部分由其他来源的收入所占。当前的预算系统没有将预算收入和非预算收入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经常开支和基本建设开支都是按年提供经费,而不从一个预算年度结转到下一个预算年度,从而阻碍了内部发展的长期规划。收费系统缺少规范,可能会限制贫困家庭学生的入学。除了向私立和一些公立机构支付的费用外,学生通常还要为“非正式”辅导、考试或某些设施的使用支付费用。利用日益增加的私人收入和父母的愿望可以对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机构做出非常宝贵的贡献,但是,如果没有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的充分补充,就会加剧收入不平等。
在课程方面,政府对高校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教学都进行了改革,同时引进学分转移系统和灵活的双学位课程。2003年,俄罗斯加入了欧盟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实现全欧洲范围内的学位可比性和可转让学分的认可,以促进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国际交流。但是就学科的改革而言,俄罗斯大学的课程内容往往只反映学术传统,而不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学历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很差——据统计,不到20%的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后仍在他们的学位领域工作。目前,由于不允许教师改变现有的课程结构或调整教育标准,学校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俄罗斯的多数高校与商界的正式或非正式联系都较少,高校尚未被视作主要的研究与创新中心,因此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尚未能有效开展。
整体看来,印度与俄罗斯的教育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其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从何而来,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印度和俄罗斯的教育现代化之路进行审视,可以粗略总结出我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之根涵养着一个民族,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根基所在。因此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乃至于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同时都应当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能武断地抛弃五千多年的文化结晶,也不能机械地复制传统文化,而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有选择、有目的性的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将教育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2.将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相结合,与国家的使命相结合。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功用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高校不再仅仅是培养社会各界人才的“象牙塔”,更是科研与技术创新与动力所在。教育能够推动科技发展,教育也能孕育时代人文,正因为教育现代化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将其与中国的时代使命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相结合。
3.推动教育国际化,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国际化成为可能,教育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教育国际化发展。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可以借鉴他国经验,在了解其他国家制定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成果后提升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效率与质量;高校要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教育国际化还能够增加国家影响力,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世界各国了解我们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