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制度。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持高等教育在量的扩张之后实现新的跨越,最为紧迫的还是制度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领域从考试招生改革、扩大省级统筹权,到五部门加快“放管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持续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要特别注重辩证思维。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和学校的关系,增强办学活力的同时,“强化公益属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合理配置、相互支持。综合改革中要更多关注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入改革人事制度和管理模式,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高校学术创新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教书育人这项宏大工程,归根到底需要教师克尽职守、呕心沥血、一点一滴地筑就。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地方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向高校先后实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教学名师”等人才计划,引才聚才用才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优秀人才和高素质师资的缺乏仍然是制约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教育强国,必须教师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要下决心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乐于从事高等教育工作;鼓励优秀教师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中西部高校流动;激励广大教师为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要重视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崇尚学术、鼓励创新、海纳百川、积极向上的大学组织文化。
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新期待。中国高等教育必将不辱使命、不惧担当,以改革发展的新作为新跨越,响应时代号角,回应人民期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