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从教80周年庆祝会于2015年6月13日在山东省济南大学隆重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大连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德祥等近300位海内外专家代表及院友出席了本次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向大会发来贺信。潘懋元先生15岁开始从教,至今已80周年,他倾其一生献身我国的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世纪50年代,潘懋元就呼吁开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并撰著相关论作,促生了高等教育学科思想的萌芽。改革开放后,他将自己的学科思想付诸实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在我国倡议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厦门大学创设了中国高校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如今,95岁高龄的潘懋元先生仍然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本刊特别刊发潘懋元先生在此次研讨会上的发言,以供读者参阅。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院友、各位同学:
感谢大家参加讨论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研讨会。特别要感谢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的领导亲临指导,济南大学和《山东高等教育》杂志社主办了这次研讨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两点感想。
第一,我读了过去和现在一些有关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虽然我只看了一部分,但是许多观点、许多理论已经超越了我的认识水平、思想深度。也就是说,许多论文,是大家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是高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因此,我的理解是潘懋元教育思想的研讨,只是把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作为象征性的标志或者作为一个平台,实际上是大家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的共同思想。现在,高等教育思想已经早就超越了我早期的理论,并且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之中。所以,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我感到既荣幸又很惭愧。
第二,我感觉到惭愧的,还在于我没有完成我应该完成的、哪怕是很粗糙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基本工程。30多年来,我没有在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核心问题上做好比较完整的工作,而是随波逐流、泛而不深。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开始时,既不是宏观的理论,也不是宏观政策的研究,而是开始于微观的教学过程的研究。不管是我最早的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讲座》也好,或者是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也好,基本上是讨论培养人才的微观的教育学过程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其后,由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的教师合作编写,由我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也还是微观方面的。但是后来由于适应形势,追逐课题,我差不多放弃了微观的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和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我们知道,宏观的理论研究、宏观的政策研究是重要的,它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所有的宏观的理论、宏观的政策,它只有通过微观的教学过程才能够进入人才培养的实践。两者的辩证关系是微观的高教研究,有赖于宏观的高教研究确定价值,指明方向;而宏观的高教研究成果,只有通过微观的高教研究,才能转化为实践。因此,应该有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微观教学过程,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实践性问题上。但是我很惭愧,没有很好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现在觉察到这个问题,正在帮助组织人力进行教学质量建设的协同创新研究。质量建设主要是微观教学方面。这个工程是浩大的,现在我已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年轻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我的同仁、我的学生,能够重视微观教学过程方面的研究,包括课程、教材、教法,也包括评估,等等。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真正深入到实践中去。今天,我在这里只能够表达我的反省和期望。谢谢!
作者简介:潘懋元,厦门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福建厦门 361005
原文刊载《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7期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