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评价

评估评价

评估评价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评估评价 - 正文

高校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显示:八成高校教师“压力山大”

发布日期:2014-09-16   浏览量:

高校教师一直是公众羡慕的职业之一,很多人觉得大学老师不仅有令人仰视的智慧,也拥有悠闲的工作,但是大学老师们自己的感觉如何呢?

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腾讯从20148月开始对在校大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高校教师群体目前的生存状况。此次调查共收集问卷13638份, 其中本科学校教师8612份,高职高专学校教师5026份。调查数据显示,八成高校教师感觉压力大,而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科研项目和经济问题。甚至有近一成教师 “累觉不爱”,感到害怕工作。

“缺钱”是压力最大根源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高校教师中,约八成表示实际工作中承受的压力较大。其中本科教师感觉“非常有压力”和“有压力”的比例为84%,高职高专教师为79%

分析表明,在过去两年中,“个人财务状况”是造成高校教师压力大的首要来源,47%的本科教师和52%的高职高专教师都表示有经济压力。被调查的本科教师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比例为73%,高职高专教师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比例为 88%。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本科、高职高专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2%45%

除此之外,造成本科教师压力大的主要因素还包括“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学校的制度和管理”。造成高职高专教师压力大的主要因素还包括“学校的制度和管理”和“工作量”。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相比,本科院校的科研要求和考核较为严格,科研成果也会影响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多方面,所以来自科研或论文方面的要求对教师造成的压力较大。

青年教师成长压力大

大学里普通青年教师的压力不言自明。湖南大学教授文双春曾在其博客中说,无论大学教授压力如何,在成为教授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大学教师所承受的压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主持编写的《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一书显示,根据2011年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的5400份抽样调查,超过九成受访者感觉有压力,其中36.3%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压力非常大”,另有36%认为自己“压力比较大”。

书中受访的某大学副教授曾说,“如果你甘于清闲,可以做一辈子讲师,否则就必须接手大量的课题。”于是,青年教师不得不面对除教学以外的更多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调查结果显示,“科研任务”成为造成青年教师压力较大的首要原因,其比例高达72.1%;其他几项主要原因依次为“教学任务”、“家庭经济收入”、“职务/职称晋升”,所占比重均在68%以上。不难看出,科研、教学、收入成为当今青年教师所背负的“三座大山”,高压力、高负荷的工作也在消磨着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其逐渐开始扮演“知识民工”的角色。

中年教师承压比例更高

其实,压力大的群体不止青年教师。

麦可思调查显示,压力较大的高校教师主要分布在3135岁以及4150岁之间。3135岁的高校教师,其事业正处在刚刚起步的关键时期,他们同时面临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等事情,因而压力较大。而4150岁这部分教龄较长的教师在压力较大教师中占比较高,或许源自进入职业生涯中期带来的晋升和科研压力。在生活方面,他们还可能面临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问题,因此压力倍增。

近一成教师 “累觉不爱”

在大学校园中教书育人并不轻松,教师承受的压力也会反映在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上。压力带来的紧张不安和焦虑情绪让人更易疲倦。

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时,9%的本科教师和8%的高职高专教师每天都会出现“精疲力竭,甚至害怕工作”的情况。15%的本科教师和14%的高职高专教师反映类似情况每周会出现几次。由此看来,除了关注学生需求,高校应该更关注教师的心理压力情况,及时提供疏导途径,帮助“累觉不爱”的教师减压。

美国高校教师压力来自“自律”

而在美国高校,虽然青年教师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情况却稍有不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下属的高等教育研究院2012年发布的一项本科教师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高校教师主要的压力源来自“过高的自我期待”和“缺少个人时间”,而“研究和论文发表”、“个人财政”和“教学任务”则分别排到了压力源的第7到第9位。与中国大学教师所面临的“三座大山”相比,美国大学教师的压力似乎更多地来自他们对现实情况的认知以及对个人生活的期待。

相比美国大学教师,中国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以外需要考虑拿项目、发文章、评教授等各种问题,而这往往让这些刚刚从讲台下转到讲台上的青年学者感到力不从心。

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甚至表示:“中国高校是很多人理想的破灭之地。你进去时很有理想,出来时就没了。”在中国的大学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一定有最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学校行政系统规定的各种总结汇报常常让青年教师觉得应接不暇。另一方面,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又使得他们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科研。发表一些并非经过真正研究而写出的文章,或是和别人一起合著出书是不少教师迫于无奈的选择。压力背后,更多的是面对现实的茫然。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平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说,“40岁以下的教师,一方面还有朝气,还想往上走,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另一方面,学校压给他们的任务比较重,因而心力交瘁。”

面对这些纠结于理想和现实的年轻人,大学在不断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土壤、水分、空气,以帮助他们发芽、成长,甚至长成参天大树。但长成参天大树之前,他们首先要不被这些来势汹汹的压力所击垮,而这或许更是大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