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信息

发展信息

发展信息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信息 - 正文

高教发展信息第10期

发布日期:2004-06-02   浏览量:

本期要目:

●同济大学本科教育发展方略

武汉理工大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启示

●试办独立学院是选择

简讯

 

同济大学本科教育发展方略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万钢在该校2003年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同济大学本科教学发展的问题。我们年年都有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本科教育问题我们年年谈,而且要大谈。这并不是在搞形式走过场,本科教学一直是学校的最根本最关键的主要工作。一是由于目前本科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二是由于本科教育也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研究、改革和提高。可以说由于本科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变化性,市场对它的要求,使得搞好本科教育工作成为大学一个永恒的重点和话题。

一、本科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本科教育是人生学习经历中最重要的阶段。本科教育关系到学生系统性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世界观也就是人格的形成。许多人都对自己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印象最深,因为这一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生活,所以本科生对母校的感情是最深的。

第二、本科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经历的都是学校的氛围。等他们毕业后,很多都要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当他们第一次融入社会的时候,不但对他个人是重要的,同时对我们学校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本科毕业生是学校形象声誉的最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因为他们是学校输出的人才,毕业生自身、家长、社会,特别是接受毕业生的单位,通过本科生的表现,来获得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认识。

第四、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但这需要一个很好的基础,而本科教育就是这样的基础。

二、本科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先谈谈机遇:机遇主要来自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来自于宏观的条件,来自于上海的“科教兴市”战略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机遇之一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我校学科发展规划制定时,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策略:要与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接轨、与社会发展方向接轨、与经济发展接轨。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注重新学科、新领域的拓展。机遇之二,是我校的本科生源和本科毕业生的出路好。本科毕业生的出路好首先得益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以及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增强了社会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其次得益于我校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机遇之三,是我校的教育资源在布局调整中有望进一步优化整合,已经逐步朝着有利于学校本科教育方向发展。机遇之四,是学校已经拟定2005年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每一次评估,都是对学校工作从上到下的一次重要检阅和推动。

再谈谈挑战。挑战之一,就是教学资源。连年扩招以后,学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本科教学的实验室、教室、图书馆、校园网等教学设备难以满足需求。挑战之二,是学科和专业的拓展,考验相应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学校要向现代一流大学发展,学科专业的拓展是必要的。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在信息学、生命科学、文、法和经济等学科领域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挑战之三,是市场的复杂多变,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要求。高科技的发展,商品换代的频繁,促使了企业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反映到企业人才需求上,就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受到特别欢迎。现在的学生,要求他们专业面宽,才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化发展方向。挑战之四,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冲击学校的本科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的效应是滞后的,也是间接的。这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我们本科教育教学的投入到底有多大。二是学生也有一种浮躁的心理。

三、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以市场化和国际化需求为导向,确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本科教育的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要加以落实和把握,使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能随着市场经济建立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而与时俱进,保证高质高效。

我们要坚持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同济大学已经进行了九轮教学改革,过去主要集中在知识面的拓宽上,希望能够培养出适应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一直在坚持。但今后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工作能力的拓展。素质教育,除了专业学习以外,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具佳的复合人才,高层次的复合人才是非常受欢迎的。各层次的教学都要注意学科交叉。

现代大学教育要建立课堂教育、实训教育、社会实践和创新基地四位一体的教学构架,要把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入培养的目标,落实在教学计划当中,注意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才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四、本科教育要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第一,营造注重本科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领导应用主要精力去抓本科教育。一定要在我们的头脑中深刻形成这样的观念:本科教育是很重要的。在做其它工作时,以本科教育为底线,要善于联想,把本科教育和其他工作结合起来。上上下下要形成以本科教育为重,本科教育为荣的良好气氛,在人事评聘、表彰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二,提升本科教学的实力和水平。要把本科教育真正搞上去,硬件、软件都要抓。要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研究改善和完善同济大学本科培养计划,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使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各项教学配套措施,是科学的和可行的。师资的培养也是需要花费大力气的。搞科研或产品都需要“形、神和魂”。本科教育工作也是这样。今后,学校在投入方面,要适当注意这种“神”的培养。我们要加强中青年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教学方法的训练,使他们顺利接上班,同时又适应现代化企业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素质训练等的要求。建议我们的人事、教务和研究生院应尽快建立一个教师培训的机制和机构,还要进一步投入和改善学校的本科教学所需的教育教学条件和设备。

第三、建立切实可行的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我个人认为今天我们更要强调和完善的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质量的监控和保障体系。我特别强调这是一种制度化的工作。今年我们教务处在本科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课题的研究。他们提出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包括了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控制→连续改进四个环节的闭环控制。同时提出以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反馈作为该系统的IN-OUTPUT(进、出口)检验机制,形成一个动态调整的开放式的连续改进系统。

这几年,我们化了不少的力气抓毕业生就业工作,但是,就业问题,不应该只在毕业班抓,而是必须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就开始抓,从严格要求入手,从教学质量入手,从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入手,这就需要一个全方位的质量保障系统,更需要全体教师的严格、热情和认真的责任心。

摘自《同济教育研究》2003年第4

以特色创优势  以创新求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周祖德

1998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第一条开宗明义:“我们重申,应保持、加强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使命。”以知识的生产和应用推动社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武汉理工大学在三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要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孕育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催生现代大学的办学模式,以创新求发展。

一、    学科    队伍    校园——打造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平台

学科是核心,队伍是基础,校园是依托,三者互助互动构成了现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硬件环境,是现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体系中的基础和依托。

1、狠抓学科建设,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坚持“加强基础学科,扶持优势学科,促进新兴学科,重视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方针,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以内涵发展为主,完善学科布局,加快学科融洽;以队伍建设为本;加速文理科的发展;以科学研究驱动,促使优势学科发展;以组建跨学科平台为动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长远战略为本,扶植新兴学科成长。学校形成了集中学校学科优势的9个建设项目。国家级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3个,一级学科授权点由3个发展到6个,博士点由9个发展到44个,硕士点由40个发展到79个,博士后流动站由3个发展到7个,学校研究生规模由合并组建时的1000余人发展到7000余人,研本比由110上升到15

2、加强队伍建设,创造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在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队伍是关键,管理队伍是支撑,凝聚力是根本。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规模适当、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通过引进与共享模式,实现了院士从04的突破;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中青年教师中有10余人获教育部或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奖”资助等各类资助;有30余人被确认为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和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并有一部分学术骨干获得国各院政府津贴和省政府专项津贴。

3、推进校园建设,拓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学校坚持实施大校园建设工程,主要是以建设现代化大校园为目标,科学进行校园总体规划,合理配置校内教育设施,充分开发周边教育资源,合理进行校园功能区分,形成武汉理工大学功能区划合理、教学科研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大校园。学校通过新老校区的整合,将形成一个面积达5000余亩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的现代化大校园,真正形成一个育人环境优化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    特色    协调    创新——激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特色是基础,协调是保证,创新是动力,三者互助互动构成了现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的软件环境和内在动力机制。

1、特色创优,巩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武汉理工大学是一所特色非常鲜明的大学,其独有的行业特色、工科特色和共建特色,为学校确立“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以特色定位学校,确立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以特色创优势,形成和巩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协调发展,提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践证明,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持续走热、学校规模不断膨胀的情况下,牺牲一些短期利益,下决心稳定本科生规模,以质量求生存;扩大研究生规模,以内涵求发展。在充分把握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的辩证关系的同时,学校着力从三个层面推进学校的协调发展。一是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二是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三是推进大校园建设与协调发展,进而推进整个学校建设与协调发展。

3、不断创新,激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学校坚持实施创新战略,积极倡导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大力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弘扬开拓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努力培育学校对知识和技术的原创能力,激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一是坚持观念创新。二是坚持教育创新。三是坚持科技创新。

三、    开放    服务    共建——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撑

开放是条件,服务是基础,共建是手段,三者互助互动形成了现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体系中的外部环境。

1、对外开放,拓宽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渠道。一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学校面向湖北地区的制造业、物流、信息、新能源与电动汽车等领域,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二是面向三大行业。学校充分利用面向建工建材、交通运输和汽车机械三大行业传统优势学科,在这些传统特色学科中形成了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基地,使这些学科成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坚强后盾。三是面向全国。学校以中部为重点,参与西部开发,并进入沿海发达地区。四是面向世界。学校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学校教育国际化氛围与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走国际合作的道路,使学校的科技和人才步入国际舞台。

2、服务社会,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础。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优势,以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创办理工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二是大力发展以光纤传感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为“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发展做贡献。三是发展高速船舶技术,为振兴湖北造船业做贡献。四是发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为改造传统汽车工业做贡献。五是发挥交通科技优势,为湖北省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做贡献。

3、联合共建,巩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途径。一方面推进与各级政府共建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加强与大型骨干企业全面合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学校的服务和共建,立足于学校的优势,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学校的人才、科技等走向社会,使武汉理工大学逐步融入社会,被社会所认同,为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尊重人的权利,尊重自然的权利,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大学作为一种承载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具有社会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组织形态,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构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体系,从而推动社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第4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启示

重庆大学副校长    张四平

200312月,笔者随中国高校考察团赴美考察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简称宾大)的校园规划与建设情况,深入了解了宾大校园规划的理念及特点,感触颇深,这对于搞好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基本情况

1. 学校概况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下面简称“宾大”)建于1740年,是美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在名校中仅晚于1636年建立的哈佛大学与1701年建立的耶鲁大学,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该校占地面积1633亩,学生人数与教职工人数均超过两万人。作为典型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最近几年公布的美国大学排名榜中一直稳居前六名,在这名校如林,总数多达3000多所高校的美国是十分不易的。该校的沃顿商学院更是与哈佛商学院齐名,成为世界的顶级商学院。

作为具有260多年历史的高水平名校,宾大既有一批堪称经典并引以自豪的古老建筑,又有一批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建造的新楼与相应的环境。

这批建造时代久远、历史价值很高的建筑,给校园带来了整体形象特点,但难以满足现代的功能需求,因此,学校既非常重视对其外观的保护,同时进行使用功能的扩展,它们中的许多建筑现在正作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甚至教学楼正常使用。新修的建筑如何与古老校园协调,也同样是学校在校园规划中十分强调并极力解决的问题。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外观颜色材料质感规模与体量甚至建筑造型加之环境的延伸来解决。

尽管宾大地处美国第四大城市费城的城区以内,而且纵横有十余条城市干道通过校区,但该校通过具有预见性的校园规划与不断发展建设,使校园中心区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步行区与延伸系统。该校校园生活的一大特点便是学术活动与各种交流大都在那些外型精美、位于步行区中心的历史建筑中或周边环境中进行。在这里,感受不到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只有校园的美丽与宁静。

在宾大校园中,各学院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区域,学院之间大都由道路、绿化、公园或各类服务设施所分隔。在校园的整体功能划分上,学校的行政机构、主要图书馆(该校有16个图书馆)与博物馆、美术馆、餐饮零售、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以及学生住宅等也都有自己相互关联的区域。同时,学校还十分注重与城市的联系,在校园与城市结合部,通过购房、征地或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学校内部的服务, , 性功能,扩大学校的有效使用面积,改善周边环境条件,既利用了城市的公用基础建设,又更好的发挥了大学作为城市经济发动机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新校区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历史的传承

目前正在修建或规划新校区的大学,一般都规模较大,发展急需,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往往更是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而这种历史,不仅仅是通过年代的久远本身,或重大的贡献、重要的学科、著名的人物、较大的名气等来体现,它还以建筑物与校园环境的形式固化在校园中,进而形成学校一种独特的风格或带标志性的符号。在新校区规划中,通过建筑与环境的精心设计与建造来传承这种风格或符号,将是对学校历史的发扬与光大。我们所建造的新校区不但有学科、学术意义上的延续,而且还应有校园风貌、人文精神与传统历史的迁移与再现,这一点在新校区规划建设中必须首先重视。

2. 功能的确定

有几个问题必须涉及并认真考虑。其一,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大学管理模式的长期影响,现在各高校往往都是从教学科研到全方位的后勤服务,从相应机构到各类人员,应有尽有。新校区规划中,必须考虑许多原有功能(主要是部分后勤服务的功能)的社会化或外部化,把它们划分为城市的而不是学校的功能;在校园规划中必须考虑到学校与城市的联系,主动影响校园周边城区的规划,积极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这是其二;其三是资源共享问题,特别是若干所大学组成的大学城,通过教师互聘、学分互认、图书互阅、设备互用、校园互通等方式,发挥资源组合的优势,对于体育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带有公用服务性质的建筑,可以考虑大学间或大学与城市间的共享。对各校现有校区的资源,当然更应考虑共享问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其四,除了考虑后勤社会化因素以外,房改与医改的因素也应考虑。最后,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新校区规划必须符合学校自身的学科使用与发展的需要。

3. 环境的重视

对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各校都很重视,同样应该重视的环境建设是校园的基础设施条件。新校区一般规模较大,应考虑到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给水、排水、排污、供电、供暖以及道路交通组织等是否具备相应能力。此外,新校区周边范围的环境保护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到保证。

4. 用地的预留

由于新校区的建设,校园面积一下增加了上千亩甚至数千亩,这使得原来校园的拥挤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缓解,这时应注意尽可能不要将新校区“分光吃光”。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高速发展期并将持续较长时间,从招生规模来看,目前还刚刚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今后的需求还一时难以预料,所以,还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预留一定面积的学校发展用地,而这些“预留地”现在可规划为公园绿地或体育休闲空间等。

需引起重视的是,由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从教学科研方式到人们的生活休闲方式,从学生、教职工的用房面积到环境条件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原来高校建设中的相应面积指标已不太适用,在确定新校区用地面积与建筑面积时应作相应调整。

摘自《高教领导参考》2004年第6

  试办独立学院是战略选择

中国教育报》刊登阳春的文章认为,试办独立学院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发展活力、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的高等教育创新模式,是扩充我国本科优质教育资源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试办独立学院是高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上的一项重大突破。目前,全国有独立学院200多所,以其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和财务管理、独立招生和颁发文凭”,在采用民办机制面向社会实际需求灵活办学方面,已形成了明显的办学特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欢迎。

我国一大批公办普通高校有好的教学传统和教学资源,也有好的管理模式,而且教师队伍优良、确有余力。独立学院在孵化阶段能够分享公办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资源和校园文化,这对于独立学院建立规范的教育教学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能够产生重要的监督、保证作用。试办独立学院将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办学注入新的竞争与活力。独立学院凭借灵活自主的办学机制、民营化的办学模式和丰富的生源基础,既能够克服公办普通高校存在的一些弊端,又可以避免一般民办高校客观存在的资源配置层次低、缺乏学科发展基础的不足,在办学机制、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办学优势。

世界其他国家依托公办大学、联合拥有投资能力的社会机构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在其各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印度仅有300余所公立大学,却附设了数千所私立性质的独立学院,对于实现800多万人的高等教育总规模与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印度的这些独立学院多由私营机构筹资建设,由公立大学提供教学计划、兼课教师、教材和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负责监管。

摘自《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4

  中国人民大学终结教师“终身制”

中国人民大学公布首次科研考核的结果,全校1000多名教师中,有33名考核不合格,其中6名转岗,27名高职低聘,如教授被聘为副教授,副教授被聘为讲师,或者由各院系安排进修等。另有58名教师在下一聘期被列入“试聘”行列。

此项行动标志着该校教师终身聘用制度被打破,学校将通过岗位业绩与酬金挂钩、流动编制等多种形式实施人事管理。

据了解,制定《岗位业绩酬金实施意见》是改革的第一步,将教师“终身制”变为3年一个聘期的岗位聘任制度,对新近留校、调入人员则全部采取合同制,3年一个聘期。

岗位聘任制度强调“强化岗位、按岗取酬”的分配原则,岗位与津贴挂钩,岗位业绩酬金由岗位和业绩两部分组成。与岗位挂钩的业绩考核同时推出,业绩考核分为教学和科研两部分,教学考核每年一次,科研考核3年一次。未通过考核的人员将通过转岗、社会分流、提前退休、转为学校流动人员等途径退出教学岗位。

  教育部加强网院招生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的管理,确保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质量,做好2004年网络教育招生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做好2004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对2004年试点院校招生资格、招生对象、招生管理、招生宣传等工作做了明确规定。

教育部批准68所试点高校网院中2004年有63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可以开展网络教育招生工作。湖南大学、江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5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2004年停止网络教育招生。

文件再次强调,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从20047月开始不得以网络教育的名义招收各层次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

摘自《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2

送:校领导                                               

印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