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信息

发展信息

发展信息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信息 - 正文

高教发展信息第19期

发布日期:2007-01-12   浏览量:

本期要目:

  学术报告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中国高等教育  周远清

    简讯: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暨学术报告会在我校召开

 高水平大学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管理出质量 管理出效益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综述

学术报告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中国教育

­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同意审阅,题目由编者加)

一:祝贺陕西省新一届理事会成立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专程来祝贺新一届理事会成立暨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陕西省是高教大省,公办高校大概70多所,民办高校包括组织机构50多个,在校的人数可能近百万吧。全国在校的可能是两千三百万吧,所以陕西省占很大的比例。陕西省的高校在全国的高校里头作了很大的贡献。陕西省的高教学会是我们国家比较活跃的一个学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刚才刘炳琦同志也都归纳了,对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发展也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二届国际论坛就是在陕西召开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这次论坛重点。据了解,是这么多年教育论坛中反映最好的一次。所以非常感谢刘炳琦同志及上一届理事会作出非常多的贡献,另外感谢我们第三届高教学会的所有会员。现在要换届,我也希望新一届的高教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们学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在上一届高等教育学会换届的时候曾经说过,本届理事会的宗旨(就是上一届)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研究。应该说上一届高等教育学会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每年有一次峰会,叫全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第一次在长沙,第二次在西安,第三次在北京,2006年在天津。这个论坛当年我就提出,希望办成全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峰会。应该说这个峰会每一次都有了许多有名的大学校长参加。他们都是主要的大学的校长,或书记都参加了这个论坛。全国的教育专家们,教育理论战线的同志们,大多都参加这个论坛了。说明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现在应该说这个论坛的声誉呢,在逐渐提高,这个论坛会召开一次下来,需要一百多万的经费,因为还要请外国的专家。现在已经有三个省在排队了。所以据我们了解,它的声望在各个方面的努力下,正在逐渐提高,对教育界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增强。另外这么多年,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从我们省上一届的高教学会也看得出来。我们的教育研究的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今年换届了,新一届的理事会时我们提出来,这一届理事会的宗旨是要逐渐提高我们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如果说上一次是要大力推进的话,这一次就是要逐渐的提高了。大家知道十六大是专门有一段讲民主决策,并且提出民主决策的程序。从我们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来看,有些国家的行政工作,尤其是我们教育部门的行政工作会逐渐转到民间的学会来做。周济同志跟我谈过,要把评估转到我们学会来,当时我没答应。我认为现在为时可能还太早了点。也就是国家行政部门的那些行政工作,逐步转到民间或中介组织来是个发展趋势。所以我觉得学会的工作是很有前途的。我们这个在长期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社会,在改革的进程中,民间及中介机构的作用是要不断的加强的。所以我很希望我们陕西省的新一届的理事会在新一届理事长的领导下更好的发挥作用。

最近,高教学会做了一件事情,叫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的宣传教育活动。我们高教学会还跟电视台、报刊、及有关的大学联合起来在宣传和学习老一辈的教育家,一共选了18位。这也是响应温家宝总理的号召了。我们要从这一次开始,从共和国的老一辈革命家开始,来宣传他们的教育思想。我们过去的媒体要提到教育家总是那么几句话。怎么系统地总结我们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派了很多同志到学校去,这些同志都是政治家,其中很多已经成为很著名的教育家。从最近整理学习活动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些老一辈的教育家有系统的教育思想,在学校里头有很高的威信。高教学会正在组织这次宣传活动。中央教育电视台每天在晚上,“国史资料“那个节目里头播一集。这18位教育家评完了以后,该怎么办?我们大家思考了一下,怎么响应温总理的号召,要培养教育家,宣传教育家。而高教学会的工作,应该主要是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大有可为的。我想借这次会议的机会说点想法。有些同志可能知道,我已经退休好多年了,过去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我们省教育厅我就经过了三位厅长了。很多校长我都很熟悉。因为长期在高校战线工作,所以对高校领域的改革发展,心里一直是放不下。经常有点想法,有点想法,就很想和大家讨论讨论。今天我是抱着这个目的和大家谈点高等教育的想法。

二、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当前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国家提出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将怎么办?大家知道1992年,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提出来以后,高等教育很认真地分析过,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在长期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存在下来的问题。所以要开展新一轮的高教改革,从第四届高教会开始。而现在中央提出来创新型国家,我个人觉得可能我们现在很多同志,还停留在一般的理解上,什么是创新型国家。或者作为一种战术去理解。其实呢,它是一个国策。是经过在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人大的学者、专家们认真地研究,另外也参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发展的道路,中央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实际上是条道路,它不是一般的像过去我们理解的创新,仅仅是创新的要求。据经济学家分析,世界上有三类的国家(特别是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一类国家叫依附型,这些国家主要是非洲的国家和拉丁美洲的国家。这些国家没有资源,没有实力,所以它的发展只有依附一些发达的国家。第二类的国家,就是资源型的国家。像中东,那些有石油的国家,它有资源,它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它自己的资源。第三类的国家,就是创新型的国家。据专家们的分析,现在有20几个国家走的是这条道路。美国、芬兰、日本、韩国,这些国家走的是这条道路。主要是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来发展自己国家的综合实力,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国家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今后的一条道路。这个提法、决策,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决定一个国家今后走的道路。

关于这一点、,我们高校战线研究的还不够。锦涛同志提到,它是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到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锦涛同志讲到三条,它是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跨越式发展的基点。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各条战线的旗帜,所以它是国策。锦涛同志在院士会上的讲话,高校战线的同志应该很好的研究和体会。它不仅仅是科技战线的事情,当然,今年国务院开的几次较大的会都是关于科学研究的。我想明年可能就不一样,明年教育战线要开几次大会了。所以当前要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究竟如何来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要像当年很好地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如何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样。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1、建设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条道路,要提升开放能力,开放水平。中国高等教育多年来应该说发生了巨大变化。最近参加总理召集的座谈会时讲过:上世纪90年代到各个学校都愁眉苦脸,高校的书记们开党建会议讨论的都是经费问题。怎么你们书记会议讨论的都是经费的问题?这是当时学校困难的表现。而现在呢,到学校去,学校都是兴高采烈。确实在谈起学校这么多年的发展,看到自己学校的变化,都非常兴奋。刚才我说过,我在高校混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也经常到各个学校去走走。的确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包括国际上,都是认同的。我们自己也都感受到的。这得益于什么?中国高等教育多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大家想想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公派。我们高教界议论纷纷,派出去回来不回来?没有把握,回来以后,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能真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当时我们没有把握。后来小平同志提出要大量的派,成批的派,现在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是在逐渐收回的时期了。我们派出去好几十万了,逐渐逐渐的都回来了。现在有的叫海归派,海待派,都成派了。不是吃的那个海龟啊。海待,待业,回来还要待业。科学院的院士,据说,80%左右都是海归派。工程院院士53%是海归派,但工程院院士中很多是企业人士,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海外学习。去年科学院的评奖,自然科学院发明的奖项,据说第一发明人近60%是海归派。例如:清华大学1981年派了艾知声,广电部的部长,原清华大学的副校长,去日本跟上智大学谈合作。从80年开始,才开始大规模的同国外的大学进行合作。现在每年,以去年为例有9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访问了清华大学,20年前不可能,为什么现在来了,因为有了交流的空间和内容,杨振宁、林家翘已经落户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中间的小楼就是住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青年学者姚期智是图灵奖获得者,计算机的诺贝尔奖,辞去美国职务,在清华大学搞科研和带研究生,并且还带了5位很著名的专家一起工作开了实验班,自己亲自讲课,案例教学,很有味道,影响不仅个人,带动其他学者长期或短期的工作。清华大学与不少学校有教授讲习团的协议,一年按计划进行,据说有十来个团队,100多名教授,内部一年有400多国外的教授长期的或短期来在国内进行讲课,十几个国际学术会议。许多学校可能都是这样,不像过去一种封闭的,信息不是很畅通的、国际上再做什么也不是很清楚的,现在是一个逐渐开放的大学。如过去每个词都是新鲜的,过去请一场“操作系统如何使用“这一类的讲座,都有很多人去听。现在我们基本上都听过,虽然说不一定完全懂。我们一些留学生在国内和美国同时设立实验室,交替进行,长期跟踪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召开校长会议,许多人都来,如果是过去的那种状况,请别人来人家也不来,特别是我们“211”、“985”工程给我们的许多学校奠定了基础,成为了吸引许多国外学者到这里讲学的条件,也成为留学生回来工作的基地。

多年来的开放,使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发展起来了,何况我们也有很多人长期或短期在国外工作,不断为国家做出贡献。多年来的改革,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感觉这些改革很多或者大部分都是吸收国外的成功的经验,我们不是第一发明人,包括我们的合并。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会议肯定我们两条,一个是学校合并,一个是学生交费。他们也知道合并以后学校就会变成综合性学校,并希望我们尽快的融合各种条件,这些都是学习国外的经验。现在北京大学党委作过调查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都是文理都有的更加综合性大学,我们却很多都是单科性的。交费也是,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可以收费,这些我们都是走在欧洲国家的前列。吸收了国外的成果,这些都是开放的结果。我到现在还是信奉这一条,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得益于开放。

现在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一条是什么?提升我们的开放水平,谁在这个方面做得好,谁就会在未来的学校发展中有利,当然也包括国内的开放,对我们西部地区以及一些生疏的院校来说,国内开放,当然最重要的是国际的开放。现在的开放呢跟艾知声跑到日本上兹大学谈判时不一样了,要提高我们的开放水平阿,高层次的走出去,高水平高质量的引进来,要更多地引进向姚期智这样的人才。充分的利用世界的人力资源。美国85年搞的国际教育奖,这个教育化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大量的吸收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来国内工作学习。现在美国很多高层次的学者都不是美国本籍的,据说像计算机生物技术这些领域的博士一半以上都是非美国籍的人。他们的诺贝尔奖金得主近十年来有一半不是美国本籍的人,他们在充分的利用世界的科技资源和物资以及人力资源,所以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我看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现在的来华的留学生去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我们目前很多的自然科学还没有留学生,像日本现在的博士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国外的学者,我好几年以前到澳大利亚去,二十几个人竟三分之二是华人,过去的华人都是在那里打工,擦皮鞋,开餐馆,现在我们的华人都到他们的教育组织去了,它们教育组织的大部分的教授是华人,中国的主要学校,如果能够大量的利用世界科技资源人力资源,这样我们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才有希望。

因此,建设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我们的大学、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将来的发展时,千万不能忘记这条,而且首先是这条,即解放思想。

2、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要加快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如果老是跟着别人走,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很难说有创新。这里面有个口号我不大同意,就是说在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但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形势。教育要不要与国际接轨?教育国际上没有共轨,没有共轨你跟谁接轨,我看过很多学者、博士生写的论文讲国际接轨。但是国际接轨方面就看不出东西来了,充其量是加强国际的交流,怎么谈得上是接轨?何况教育既有经济基础的属性,又有上层建筑的属性;有民族性、地方性。印度的教育部长多年以前在日本亚太地区环太平洋地区教育部长的会议指出,跟国际接轨就是跟美国接轨,当时我不同意。我们要不要研究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当然这有个前提,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跟过去不一样,我们过去也提过自力更生,光顾着自力更生了,虚心学习别人的成功的经验,我们这几年也是这么做的。以前,每次驻外教育处的同志出去的时候,我都过去给他们讲讲,希望他们长期跟踪所在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的跟踪,我们才能知道人家在做什么?很多国家的一些经验,成熟的东西都引了进来,对中国的高教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天要在虚心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一定要逐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有没有可探索的地方?比如最近我老讲三个事情,这三个事情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值得我们发扬研究的。其一我们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算不算中国特色?美国10多年以前,由于不重视本科教育,叫做教育危机。我们一直重视本科教育,跨世纪的教育改革,有个别学校提出来今后主要任务不是本科了,而是研究生了。我们及时地提出来了,本科教育是我们的基础。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候,方法论也是入门的时候啊,成熟的时候啊,你忽视了这个阶段的教育,不是误人子弟吗?现在我们的学校不重视本科教育,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学校的声誉主要是本科在社会的声誉,我是特别喜欢问一个人本科在那里毕业,据说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子的。今年我的母校校庆组织年级聚会的时候,我有个体会,我们同年级的同学,大学什么样好像到后来还是什么样?讲问题的方法,提个问题,看问题的方法基本是跟从前一样,由此说明,本科确实是一个基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算不算我们过去多年来的一个特色。其二素质教育特别是以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可能也成为中国特色的一个教育理念。我们讲的素质教育不是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个别的同志,尤其是一些专科的老师写的文章指出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其实大学不存在着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大学也不是素质教育,大学是专业教育。但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和重视素质教育。我们的提法是加强和注重,当年全国召开素质教育会议的时候,我就讲,你们再专门研究一次,究竟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怎么提出?最后大家还是觉得加强和注重比较确切,大学还是专业教育,以文化教育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近十二年了,前年在清华大学开过一次总结会,本来今年12月份要开会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最近又增加了一批文化素质的教育基地,这个探索可以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以前分歧很大,现在大家逐步统一了思想。清华大学这一任校长,没上任前,跟几位专家去海外考察回来指出,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他是个理科的院士,清华大学长期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现在他们建设一流大学出国考察回来提出这个结论。目前各个学校都开始非常注重人文教育,并且人文教育跟科学教育要融合起来。200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的第三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就是以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为主题。所以说素质教育会不会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这就不仔细讲了。其三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怎么办?我觉得应该探索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中国人有个习惯,包括博士生写论文,国外提个什么,不是教育学是社会学经济学的什么观点就赶紧拿来跟教育拉上,所以名词就特别多,你搞也搞不清楚。中国自己有很多东西自己研究得不够。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老是喜欢把阶级斗争往教育上用,当成主课,培养阶级斗争的接班人。而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就喜欢简单地把经济上的一些东西挪到教育上来,头几年什么产业化,现在吃亏了,我们有的学校政府投入才占20%,西部地区学费低点,政府的投入可能高点,靠学生收费来办学校。我们跟财政部发改委都谈到这一点,这个学校怎么办下去,主要靠学生,收了这些学生的缴费,来培养另外一些学生,高等教育不能这么办啊,这是产业化的流毒。现在好了,不需要政府投入我们就能够办学校了,我说是不是不要向你们交钱了 ,这算什么产业化?据说有个别的地区,学生的收费有提成。这个东西很难做到。其实教育部从一开始就反对产业化。陈至立最近三次都提出不同意产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到处都是这样。所以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非常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探索。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从教育理念上,教育政策上得到很大的发展。

这是第二点

3、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尽快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的阶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十六届六中全会非常明确地讲高等学校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十六大开始讲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重点学科的建设,高等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这几年两会工作报告对高等教育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温家宝总理最近开的会,大标题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学特色。其接见专家时,也提出一句话,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新一届政府制定了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通称质量工程。现在教学的第二期工程马上就要出来了,据说明年要开教育上全国的会议。大家知道6中全会也公布了教育的投入要逐步达到GDP10% ,这是温家宝一再强调的。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投入,那么我们的高等学校,经过一个大的改革,一个大的发展以后,现在要有一个大的提高。中国高等教育从1992年开始,经过了3个阶段,这一轮改革是从江泽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的。92年,第四次高教工作会议,第一段是体制改革,结构大调整,合并院校,中央的院校调整下放。西建大原来就是冶金部的,陕西下放了大量学校。现在已经下放到陕西省教育厅,第二次调整,大部分都进了教育部。经过了很大的调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如果你处在改革的前线或者改革当中,你就会感觉得到。共产党是在操作这些事情,心里到现在还都有些后怕,万一出了事,怎么向老百姓交待?这么大的事情,北大的合并就是这样。 当时北大与北医合并,如果出了事,谁能够向老百姓交待阿?后来我们说我们已经酝酿多年了,开了一个800人的会议,国外好点的大学都有医学院,800人会议,也是第一个,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反对声,顺利完成了,全国的大的合并就开始了。它符合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另外我们这么多学校的调整,这比1952年要大得多,面积更广。当时党的威信高啊,提出来就要实行,当时不少同志提出来就当了右派。而这次调整,非常 顺利,我们进行了五大体制改革,过去民办的私立大学在解放后都收归国有,这几年我们确立了发展民办大学。民办大学跟国外的私立大学差不多,国外的私立不是私人是私立。现在民办高校的在校学生占全国的10%,很大的比例,并且有一批办得很好,我也去走过一些,有个民办教育的思想政治峰会, 来了不少人,因为是老的校长书记退位后办的,熟门熟路,很严格的要求,当然也出了不少的问题。江西最近的问题就是民办学校出的。这里头还有就是加强党的建设,一出事人就没了,董事长也不知哪去了。但是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一谈教育,你就必须谈民办。据我在教育战线多年工作的领会,我回答有人问我民办教育有没有前途的时候指出,中国一定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民办高等教育,像西欧一些国家,不需要民办教育,公办已经够了,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受教育群体,不能没有民办教育。民办如何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现在全国缺少一个探讨民办教育怎么发展的一个行政机构,而不是学术机构。现在就业已经到位了,无非是就业形势不太好,学生缴费上学,经费筹措体制,从过去国家一家,到现在国家财税费, 财政、税、附加税,学生缴费,校办产业,社会助学基金,多种渠道。现在学校的条件得到改善。过去学校有报告厅的很少,有招待所的就更少了,当时东南大学有个招待所,很新鲜,现在不一样,新校舍都很漂亮,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合并院校,以及中央一些院校的下放,中央一些院校为什么要下放要调整呢?当然现在我们不用下放这个字眼了。就是将过去学校收回,要发展一件事情,要办一个行业,要设一个部,这个部要办学校。办企业也要办研究所,这是过去计划经济时的思路,现在市场经济不是这样,中央这些业务部门要去管他们应该管的事情,不再具体去办研究所办企业办学校。              

上届政府朱镕基召集讨论时说本届政府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我们上届政府也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到后来,这个部门也没有钱来办学,心思也不在这里,就教育司那几个人,所以就做了大量的调整,这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综合性的学校都变成了单科性的学校,所以我们就借助这个跨世纪的机会搞了合并,现在的合并就很难了。当年教育部门同意了基本就可以,现在财政部、发改委也要签署意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方面是要培养人有一个更加综合的氛围,当年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一些农林院校抱怨,我们这些科类这么单一的院校,要选一个人作个人文报告都没有人,学校全是单科思维。学机械的比学电脑的脑子都要机械些,为什么呢?他们天天做,这些话我当着一些学机械的专家也说过。工科的理科的文科的脑袋就不一样,文科的人很喜欢古今中外去论一番,论完了他的任务就没了,学工的不一样,更多地考虑它们的任务怎么去实现,政治局委员为什么学工的多,这是社会主义实际的需要。中国的学校不能科类单一。前段时间,温家宝去见钱学森时,他说:我是学物理,当时我的父亲让我去学画画,画画对我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艺术的本身就是创造。当我累了我就听听夫人的琴。杨振宁也是,其父亲请人给他去讲孟子,这对他以后起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学校单一,你也学农我也学农,老师说不一定也是一个人,但个性的一个人的思维,怎么能有创新?都是一个学科,怎么去交叉呢?清华是工科,北大是文理,大家可以看出,北大非常重要的就是抓交叉学科。前年公布的18个交叉学科,其中13个就跟医药有关系的交叉学科,指出了北大今后的学科重点,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交叉学科的发展是中心,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是动力。我看了非常感慨,北大是找着门路了,成立了交叉学科研究院。 韩启德做院长。这就说明他们现在有这个条件了,如果是过去,他们没有这个条件,清华大学为什么要办医学院,现在已经盖起来了,筹措13亿经费办医学院,因为他们许多教授都认为,今后主要是医药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知识的新的增长点。

我简单说一点,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当前有些人发表文章,说合并是搞巨无霸,大学不是越大越好啊,就是为了解决学科的交叉,综合的思维,这些人可能就是单科性的大学毕业的,就是单科的思维,他当然理解不了为什么要搞更加综合的大学。有条件的大学使学科更加综合,当然这个综合也不完全是合并学校自身的目的。单科的脑袋是办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我跟清华就这么说。现在我们有的学校合并后,交叉学科发展并不是非常快啊,这跟我们的校长书记们是从单科的学校里出来的,还保留着单科的思维有关系。所以要加速改变我们现在这种办学环境。要进行教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经费筹措体制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关于学生缴费,有人说现在学生一年缴费相当于几十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半平米房子的价格,一个学生上完大学将花掉2平米房子。只是2平米房子,你说这是贵还是不贵?关键是我们完善的体制改革不够,另外就是完善助学金。这些改革前一阶段有人好像想否定,现在好像慢慢的好了。

医疗体制改革失败了,那教育改革呢?据说一个地方开会很公开的承认教育体制改革失败了。谁说教育体制改革失败了?究竟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怎么样呢?我们这次改革主要解决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们高等教育的弊端,当年的想法一包二统,一切都由国家包下来,一切都有政府统起来,大学完全是国家包起来,办大学也完全由国家包起来,没有民办大学,所有的由国家统起来,统一就业,统一分配,统编教材,统一招生,不收费,连暑假都同一放,完全由国家统一。盖房子窗户朝那边开,都有统一规定。一包二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引入竞争机制,我们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就是为了打破这个一包二统,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只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被否定,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就不能被否定,想到这里,我就踏实。提高教育质量也是这样啊,

第二阶段大发展,,也有一些问题,陈至立讲过到第二年以后,控制比较困难,有点失去控制,我认为稍微放慢一点,更多的研究它的就业,专业怎么设置,教师队伍怎么建设,可能会使问题少一点,但是终究没有出问题,没有说学校招了人没有地方住,打了起来、游行等。

第三阶段,提高质量,大改革,大提高。改革发展后面临着许多问题,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质量,如果这一轮改革,到最后质量下降了,我们不能说这一轮改革成功了。大众化了,大众化的质量标准不一样了。这句话我不同意,大众化是表示我们上学的人多了,我们培养的模式多样化了,不能说质量可以下降,如果质量可以下降,那怎么去办高等教育呢?你把力量都放上不就完了么。更多的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来适应各方面的要求,让更多的人上大学,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头两年,社会的热点在就业,这两年社会的热点在交费,过两年我认为社会的热点在质量,可以引起大家的探讨,甚至我们的模式是局部的办学模式,用人单位不接受。现在我们就要聚精会神的,跟总理汇报的时候,我就用的这个词,聚精会神的理直气壮的提高质量,现在并没有怎样。如:《中国高等教育》曾刊登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这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僵局如何打破》的文章,作者认为是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僵局。我后来打电话问过主编,我说这篇文章是不是反映全国的情况,他说大体是这样。我其实也有这个感觉,喊得很多,但真正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的还不是很多。还有句话,从政府的文件、校长的发言看得出来,这几年为提高质量作了不少的事情,总体效应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杂志13期第一篇文章,是他们编辑部写的,我也听说,今年规模控制得非常严,但是到3月份报上去希望再增加的招生名额多了35万,还有很大的一个劲头,还要继续的发展。十一五规划,教育部下的方案,地方上报的方案,每年差70万,也就是说每年要增加70万才能满足各个地方报上来的需求,为什么呢?据分析,现在很多地方办了学,盖了很多新校舍,贷了很多款。没钱,政府不投入,或者不那么大的投入,靠什么?靠多招学生,当然这个不完全正确,但是劲头还是有的。到有的地方去,一讲起发展是津津有味,这是对的,但讲起提高质量,话就不多了,所以怎么样真正把提高质量放在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上呢?

再要讲话,也就没什么好讲得了,教育部也制定了很多的文件,当然抓得怎么样,也是要下功夫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地进入新的阶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我今天不说了。记得过去,曾经总结过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跟当前也是差不多,专业设置过程,我们已经作了两次专业调整,第一次是从800500,第二次是从500249,现在有些地方又有回潮,还是在办那些很细的专业。我们虽然搞了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改革,应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没有完全到学生那里。1000本教材,这是我们国家现在最高水平的体现,外语水平偏低,所以搞了四六级考试,后来也有不同的意见,当然也提出了改革措施,但没有完全抓得很紧。培养人才的模式单一,教学方式保守偏涩,人文教育过弱,六条六个问题,我认为现在基本上还是这六个问题,这些问题,各个学校地方政府要采取措施,各个学校有职责采取措施,重点难点是什么,我今天要重点说说这些,在过去的工作中,提个重点难点,比如说过去体制改革重点难点是管理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是课程内容教学体系的改革,今天深化教学改革,重点难点在哪?就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在很多学校也很重视,我觉得这个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记得当年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跨世纪的改革过程中,我说一批我们解放后培养的骨干老师,要退休还没有退,或者要退休刚退,这是有利条件,而现在都退了,最近举行了十几次高等教育的论坛,基础教育的生物、化学、物理、数学、机械的都来了,这些同志都来参加会议了,一问都退休了,解放后培养的大批骨干老师,现在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了,现在已经过时了。当时大家都知道有关电子的课,当然也有接班人,但是要真正达到这样的一个群体,可能也要下很大的功夫。我们前几年出去留学,主要是在学科上,这个也必然,很少有人说到那去学习学习别人的教学,人才的培养。但这两年,更多的校长到那去,当然更多的是在管理上。据说明年对留学的问题上还会有更重要的措施。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然这个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十年二十年,是我们深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有很详细的或者很具体的措施才行。当年有的学校,文化贬值的时候,别的学校的教师往外走,他们就往里收,据说编制从一千到两千;文化升值后,这些教师迅速发挥作用,这些学校上去就很快,可能我们的学校要有点远见,不断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们这两年每年进8万多的老师,当然头两年,一些优秀的学生也不愿意到学校来,但是今年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个成批的进集中的进,也有它的一些不足,加上我们现在的一些培训制度不太严格,所以扩招以后,这些教师队伍投到第一线。如何把这些师资队伍培养成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大问题,要高度重视才行。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那是自己骗自己。

第二个问题要来自教学方法的大改革,这不是我今天说的,我多年以前就想过这个问题,中国教学方法偏死,这是国内外公认的,海内外公认,没有人说中国的教学方法非常的好,从幼儿园到大学,中学文理分科,大学文理功能也分科类办学,灌输式教育,要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难啊。过去也做过试验,怎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最近我到西班牙去开会,参观一个小学,这个小学里面有两个衔接班,就将那些打工的人的孩子送到那里去学习。衔接班的学生就是到哪个学校去学习西班牙语、生活的常识,一个班八九个人,一个班有2个中国人,一个班有3个。我们代表团十几个人在那里见到中国的孩子,十分的兴奋,纷纷跟他们说话。但是几个孩子无动于衷,你问几句他们给你点个头或者回答一句,没有活力。相反一个巴基斯坦的学生看到我们后又蹦又跳的,虽然他不懂中文。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这样死气沉沉的,叫他怎么具有创新能力呢?大家想想,看到我们,除了家人没人跟他们讲中文,兴奋不起来。到了机场又看到3个青少年,体育代表队,到那里参加比赛,也是不跟我们讲话。问几句,说一句,谈不起来。完了以后我就觉得心里特难受,作为一个长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孩子都这样,我想大家都有体会,我们过去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别人听交响乐,留学生却都睡觉了。在我教书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的例子,新生入学的时候,学生围在一起,找地图,找武汉在哪里?写个条,100个字20多个错别字,教学方法偏死,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能够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我看现在是时候了,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把创新型人才讲得非常得清楚啊!我们每个人讲话都会讲这一条,但是怎么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老是讲不行。前几年报刊一直说创新,但实际中采取的措施怎么样?我觉得要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启发式、提问式案例教学,前几天,清华大学的老校长给我介绍姚期智的教学方法就不一样,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刚才我们把这两个放在一起讲了,相辅相成。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很难说去改变教学方法,所以可不可以说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突破口和切入点,可以使教学队伍的建设提高一个水平,使我们的整个改革包括教育思想都有很大的改革,这就是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祝贺我们的学会,讲的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暨学术报告会在我校召开

1217日上午,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我校粉体楼一楼报告厅隆重召开。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陕西省人大副主任桂中岳、陕西省政协副主任刘石民、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胡致本、原陕西省高教局局长张克忍、原陕西省教委主任戴居仁、省高教学会会长刘炳琦、中国工程院院士、省高教学会副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省高教学会副会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王革等有关领导、陕西各高等院校的党政领导及各会员单位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部分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研究生和有关新闻媒体的朋友约170余人也参加了会议。

报告会由王革主持,徐德龙校长致欢迎辞。徐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其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渊源及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充分肯定了高教学会在促进我省科研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预祝此次大会圆满成功。

刘炳琦会长就五年来的工作作了总结。他指出第三届理事会的主要工作有:1、结合全国和我省高教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2、高等教育学会在组织各会员单位开展群众性科学技术研究,组织精干力量承担国家和省教育厅的大型课题,联合攻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3、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和报告会。4、承担民办高校的评估任务。5. 积极组团开展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并对新一届理事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我生在全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地位。要组织精干力量积极申报我国十一五规划等社会科学组织规划,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课题。要通过经验交流,科研奖励,加强高教研究机构的建设,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认真为我省高教改革研究做好服务工作。要增强开放意识,开展海外的学术交流活动。

周远清教授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中国高等教育专题报告。他首先对第四届理事会的成立表示了祝贺,在报告中它主要指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他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第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要做很多的工作,主要有:1、建设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条道路,要提升我们的开放能力,开放的水平。2.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高等教育要加快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3、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尽快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的阶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也是突破口和切入点,可以使教学队伍的建设提高一个水平,使我们的整个改革包括教育思想都有很大的改革,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改革教育方法的紧迫性。

随后,桂中岳副主任代表陕西省人大作了重要讲话。徐德龙校长宣读了陕西省第四届理事会及领导成员候选人名单。

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革对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作了综述报告。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大学创新和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怎么为社会发展服务,他指出大学只有更好地为所在的社区、地区服务,才能够更好的为国家服务。另一方面是大学如何创新?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要以强烈的创新精神推动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主要环节,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作为高水平大学的主要任务,把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主线,努力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基础和引领力量,积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赵炬明教授在《资源战略组织——资源依赖理论与高校战略制定和组织设计》的报告中指出,质量和效益是未来高校竞争的两个主要的关键点。并指出院校研究是通过对学校运行活动的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为学校的管理层提供政策支持的管理咨询活动,目的是提高学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最后他强调如果忽视资源约束的规划,或者把它束之高阁,就会把学校拖入深渊。

此次大会在浓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中结束,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盛会,必将对今后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高水平大学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继续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是教育部2007年的工作要点之一。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直接为国家科技实力的发展作出贡献,又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从1996年至今的十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6%提高到了21%,而且以“211工程“985工程为核心的一流大学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缩小了与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但客观地说,中国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是在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的。
  一、世界教育没有可接之,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尽管以“985工程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高校都各有雄心壮志,有些学校还曾开列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但很多高校都还没有跳出向国外一流大学学习以欧美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榜样的思路。我们确实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好的教育经验,但更需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简单地学习西方就可以建成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吗?前几年,不少人热衷于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但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有无可接之
  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其当务之急和实施路径是尽早建设成一批具有国际性创新能力的世界一流学科,进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笔者认为,中国大学如果一味地靠模仿西方办学模式,按西方的办学理念与西方大学一拼高下的思路,去建设自己的高水平大学,其前景堪忧。中国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才有可能迎头赶上或超越当今国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水平。但这条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之路应当如何走?是急需加强研究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有利于管理部门及相关高校对中国大学的发展路向进行深度反思,从而更好地指导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大学办学的实践。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应认真思考的几个理念性问题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中,考察中国大学在21世纪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可能性。
  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首先是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国大学确实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注重的是美国大学的办学模式,对欧洲大学的发展模式关注不够。欧洲波罗尼亚宣言的重心是区域化。现在欧洲大学想拿回过去属于他们的大学发展排头兵的地位,但他们并不想与美国大学简单地接轨。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引领世界潮流,也决不能简单地以美国模式或欧洲模式为榜样,中国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大学发展之路?这就是挑战。在大学发展模式多样化的时代,中国有可能走出自己的路,从而迎头赶上或超过世界其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建成若干所高水平大学,这就是机遇。
  从中国近代以来开办高等教育的经验与教训中,寻找我国创办高水平大学的原动力。 从对21世纪科学发展重心和趋势的分析中,探索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突破口与发展方略。 从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的考察中,审视中国大学可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作出的新贡献。但我们的一些学校基本还是学习西方的思维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一些来自于西方国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非零和双赢等理念,其实都可以从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和谐思想中找到它们的原生态。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创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念与实践,力图提出中国对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中可能会有所贡献的新维度。
  三、认真反思现行高校管理机制,首先应解决制约教师多出精品的制度性问题
  当前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管理学人性假设理论的出发点、量化考核的手段、急功近利的导向、制度性外在行为控制的特征。尽管各大学的具体考核方法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并没有超越泰罗制。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给需长时期艰苦努力、十年磨一剑才能作出创新性精品成果的科研课题的实施,留下必要的制度空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得非常好:精品源于艰辛,质量在于创新。但现行高校教师考核制度的导向只是要出品、要数量,相对忽视了对的强调。实际操作中只问一年是否磨出了一把菜刀,不问是否能十年磨一剑。这种人力资源管理考核机制,已经成为出创新性成果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桎梏。这是中国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拦路虎之一,必须及早改革。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网

 20060112

管理出质量 管理出效益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综述

   新年伊始,中国百所重点大学的书记、校长集聚京城校长大厦,共话管理质量特色。日前在京举行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与会代表形成共识——“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高等学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工作,把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2007年,作为高等学校管理年,已发出改革的强烈信号。
  加强管理,为内涵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管理是高校工作的应有之义和长远之计。中国高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科学管理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中国高校的管理改革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和其他领域先进管理经验,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发现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管理新路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管理现代化之路。
  加强宏观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是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制定发展规划,实施战略管理,既是高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应对教育市场竞争的理性选择,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宏观调控能力的有力措施。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如是说。
    特色强校,争做单项冠军。办学特色是高校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形势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2006年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高等教育同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将会带来全球高等教育的重新分工,同时对各国高校办学特色保持多样化、走特色化办学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质量,大学永恒的追求 。质量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价值追求。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表示,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和质量标准。当今时代,不断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激烈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高等教育质量在于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创新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涵。
   据了解,我国即将启动的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一项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表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国家科技水平直接相关,在我国与世界科技中心尚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想方设法把我们的研究生推向世界的学术前沿,在世界的科研高地上接受洗礼和熏陶,力求把一流的学生派往一流的学校和一流的学科,师从一流的导师,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领导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大家纷纷表示,要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大力提升办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网

20060112

        

送:校领导                                               

印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