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建设

专项建设

专项建设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项建设 - 正文

行业特色大学应选择差异化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09-05-12   浏览量: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邓秀新
  行业特色大学的特色主要集中在传统学科,这些学科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学科结构与功能老化的现象。要保持学科优势和特色,就必须对传统学科进行改造提升
  行业特色大学长期依托行业,这一特定的校情,决定了这些学校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走特色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强大人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立足我国实际,注重发挥不同类型大学的优势,引导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履行历史重任的战略选择。行业特色大学,作为与行业具有天然联系、具备自身独特优势的大学形态,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履行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行业发展竞争和高等教育竞争的宏观形势下,行业特色大学,尤其是农林大学在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与原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渠道逐步弱化,亟须建立新的联系机制。随着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的调整,农林大学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渠道和联系机制弱化,主管部门对农林大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方向、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和扶持有逐渐弱化的趋势,农林大学发挥学校优势为行业服务的空间受到限制。如何建立新的有效机制,促进农林大学更加直接保持与农业、林业的天然联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农林大学扶持有待加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促使传统农业、林业及其相关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农林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国家的投入相对较少。农林大学的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需要良好的政策保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10年来,在“211工程高校中共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其中农业31个,仅占5%,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
  农林大学优质生源短缺,生源状况堪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业、林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下降。农业、林业越来越不挣钱,加上社会对的传统偏见和轻视、农林类专业的艰苦性和服务对象的艰苦性等原因,造成了优秀高中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报考这些学校,农林大学招收优秀生较难。
  农林科教育培养成本较高。农林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强,农林大学学生培养对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高,实验、仪器设备价格较为昂贵,用于人才培养的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验实习耗材使用量大,成本不断升高,使得农林大学人才培养成本增长很快。有的学校由于实习基地建设不足,教学往往只能以理论传授为主,不少实践环节难以开展,学生实践不足,导致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依据长期行业办学的优势整合资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走出了我国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新路子。其中,行业特色大学依据长期行业办学的优势,追求差异化发展,优化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抓局部突破,促整体发展。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学科,但一流大学不可能每个学科都是一流。任何高校要在国内或国际成为一流,首先要在一两个学科领域取得突破,进而带动其他学科的整体发展。基于这一认识,行业特色大学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找到比较优势,选准主攻方向,优先和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学科,注重以优势培植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促进优势和特色学科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带动学科整体提升。
  抓新兴学科,促传统学科提升。行业特色大学的特色主要集中在传统学科,这些学科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文化,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创新活力不强、动力不足、学科结构与功能老化的现象。要保持学科优势和特色,就必须对传统学科进行改造提升。比如,以重点研发基地为基础,吸收新兴学科的成果提升传统学科;以重大课题为纽带,探索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交叉点,寻找发展突破口。
  抓领军人才,促团队、学科和产业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行业特色大学把培养领军人才和学术大师级人物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他们在引领学科发展、凝聚人才队伍、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他们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建设一流的学科,构筑一流的创新平台,产出一流的科技成果,并从制度和机制上引导、激励他们走出实验室,深入产业,深入基层,用科技成果服务经济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抓服务,促进学校办学能力的增强。行业特色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为根本目标,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主动参与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服务效果得到相关行业部门和社会认同。反过来,这些部门在这些学校投入建立了一批研发中心、实验室,大大增强了大学的办学能力和创新服务实力。1999年,国家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有不少建在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2008年最新数据显示,挂靠我国高校建设的14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有50个设在有行业背景的高校中。
   行业特色大学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行业特色大学长期依托行业,拥有若干代表国家先进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同时也有学科发展不均衡、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较薄弱的短板。这一特定的校情,决定了这些学校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走特色发展道路,找准自己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营造有利于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的办学环境。在实际办学中,行业特色大学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行业特色大学普遍规模适中,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差异明显,学术积累、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均衡,外延扩展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因此,必须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通过持续强化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大力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升传统学科,强化特色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形成可持续的办学特色。
  特色与多科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行业特色大学加快了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步伐,但是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特色永远是立校之本,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特色化和多科性的关系,在特色化基础上发展相关学科。
  顶天立地的关系。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是行业共性技术的重要研究平台,既要瞄准科技前沿,开展深入系统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又要和行业紧密结合,针对行业重大技术需求开展应用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高水平学术成果与高水平技术成果的有机结合。
  同时,鉴于行业特色大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应当将发展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纳入我国高等教育重大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设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重点建设工程,给予专项建设资金和特殊政策扶持,重点建设一批与国计民生关系紧密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如建立部际共建协调机制,加强高校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政府主导、行业部门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行业特色大学发展机制。考虑到行业特色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基础,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在投资上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行业特色大学办学经费的投入。
  《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1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