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建设

专项建设

专项建设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项建设 - 正文

蔡达峰:大学应坚守教育的本质

发布日期:2009-06-16   浏览量:

“大学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作用,但教育始终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最优秀的大学是最能够坚守教育本质的大学。”这是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在其新著《大学:为了学生与社会》中要表达的基本思想。这本书记录了一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当下的一些思考。日前,蔡达峰向记者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大学。
 
大学的本质是育人
 
“一些教师致力于为社会培养精英,于是出现了大学原初的形态。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大学有了科研的功能。当代又有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大学的功能就是这样逐渐衍生的。”
 
蔡达峰表示,教育是大学的使命之一,正是这一使命和精神,使大学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然而,这个独特性却正在复杂化,甚至非教育化”。因为大学与学生都有很多各自的利益,这种利益很可能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教育关系,比如学费问题。
 
“使学生满怀希望,始终有求知欲,有奉献精神。这些都是大学教育的任务,也是难题。” 蔡达峰表示,大学应该为社会坚持一些好的理念。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机器,它需要各种机构发挥各自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整体关系。大学不能放弃自己对社会的教育使命,放弃这一使命就是放弃了自己的特征和作用。
 
虽然客观的不利因素很多,蔡达峰还是坚持认为,大学的良知要靠自己来保持。要使“有良知的人才来办大学,使大学为社会传播良知”。如果连大学都扛不住现实的痛苦和困惑,便很难让人相信还有什么机构能给予社会丰富的精神力量。“换个角度讲,如果社会是天然使人健康成长的,那我们还要大学做什么?”
 
大学之于学生
 
应如家长之于子女
 
蔡达峰理解的大学与学生的关系,至少应该像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其核心是爱与期望。他解释道:“并不是最优秀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最优秀的人,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这种爱的可贵,并不在于向学生提供如何优越的条件,而是致力于开拓孩子美好的未来,使他们养成一种学习习惯,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大学也要保持一种美好的期望,期望学生能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人物,同时知道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当然,大学与教师本身也有社会生存的现实需要,比如薪酬、校舍、生源、声誉等。因此,在经济社会中,大学与学生就衍生出更复杂的利益关系:学生得到知识就要付学费,学校要核算怎么收费更合适。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蔡达峰认为,大学和家庭一样,要以爱为基础,彼此充满关爱。大学要倾其所有,最大可能地关照学生,真正主动地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现代大学应强调人格教育
 
现代社会一般认为,大学培养学生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两者结合,才能使他们能自食其力,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社会意识。然而,当前社会常常更多地注意那些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轻视了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在当前就业的压力下,这种意识更加强烈,大学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蔡达峰认为,当今的中国大学决不能放弃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这是学生最重要、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大学教育有利于就业,但应不止于就业。学生也不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就算完成了人生的任务。所以,使学生具有驾驭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不断追求发展,才是大学最重要的教育任务。”
 
蔡达峰认为,不健全的教育会造就不健全人格的学生,不健全人格的学生会导致不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是当今大学、社会与学生关系中,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大学必须更多地强调人格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那么,如何推进人格教育?是否像大学里经常说的“推进素质教育、淡化专业教育”?蔡达峰表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矛盾,教育不能把做人与做事分开,这是统一的。但在以职业为归宿的教育观中,素质教育更多地处在与应试教育对立的困境中,人格教育成为了特殊、另类的工作。大学变得不擅长素质培养,教品行与教专业都专门化,教育的使命被割裂。
 
蔡达峰说,教育者要有自己的“道”,那就是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始终给予学生人格的关注,把精神和态度在学术规训中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生活的情趣和态度。
 
“社会千变万化,大学无法把所有知识技能都教给学生,但一定要让他们懂得一些永恒和本质的东西,使他们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作出合理的决定,这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蔡达峰说,“大学应该告诉学生:当你毕业的时候,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的环境,但你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你应该有信心。”
 
大学要认识自身使命
 
“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很高,也很模糊。”蔡达峰表示,人人都知道教育质量很重要,但却没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它是指什么。一所大学对自身使命的认识取决于自己内在的动力。一所优秀大学一定有深厚的办学传统和精神,它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一定有秉持“育人”理念、保持教育理性的意识,一定善于自觉地反思和批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他同时指出,这种源于自身的改革很难,但大学应该具有这种机制,这是实现教育使命所需要的机制。“如果一所大学连这种动力和能力都没有,即使照样可以招生、开课教学,但实质上会远离教育的本质,以致成为‘学店’,按学费给学生传输一些可以测试的知识,却不能熏陶他们的心灵。所以来自于自省、自责的社会责任和自我改革,应该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中。中国教育需要改革,中国大学更应当有所作为,这已经成为了社会共同的期盼。蔡达峰认为,今天的中国大学特别需要反思和谦虚,在培养出好学生之前,大学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修养,使自己成为一所高素质的好大学。
 
展望当代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蔡达峰表示,中国的大学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同步。为达成“和谐”的目标,大学必须坚持教育的使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能力,使学生有长远的发展,使国家和民族有文明强健的公共体。“这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职责,也是大学发展的根本利益和本源动力的所在”。
 
《科学时报》 (2009-6-16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