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面向“中国制造2025”———如何让创新协同起来?

发布日期:2015-07-23   浏览量:

今年5月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创新驱动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7月初,中国制造2025高端论坛在西安举行。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陕西机械工业学会会长、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副校长王铁军,陕西省工信厅装备处副处长张勇,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院士,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院士等专家达成共识:协同创新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战略实施的最佳途径之一。他们就我国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研讨。

1

实现战略目标的现实选择

  协同创新已成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当今,创新驱动不断被复杂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创新模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已经开始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

  据与会专家和代表介绍,近年来,在协同创新方面,发达国家开始打破行业、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构筑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协同创新体系———以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例如,美国在硅谷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关行业正在形成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使创新创业者能够以较低的创新成本在此发展。韩国模仿日本的“技术研究组合”模式,以国家电子通信研究所为主,组成共同研究开发组织,经过10余年协同创新,在许多技术领域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北欧国家也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全球性创新网络,创新能力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如芬兰的“信息通讯技术联盟”由诺基亚等200多家信息通讯企业、数十所大学、金融服务机构和一批科技中介机构组成,大大促进了芬兰的通讯产业发展。

 

2

关键在搭建好协同创新平台

  我国在协同创新方面已经坚持了许多年,在一些领域或者行业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例如,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当前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已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互脱节,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分离;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重复立项、多头申请、低水平重复;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科技人员、科技团队无法充分共享资源,展开合作,一些重大、前沿科技问题往往出现恶性竞争,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散兵游勇”“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的组织形式大量存在,产学研合作与分工链条不健全、不完善,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活动复杂化、交叉化、综合化、现代化趋势。

  专家认为,上述问题成为我国的科技资源使用效率难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难以增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以加快的瓶颈,严重阻滞了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迅速提升。针对此,与会专家认为,协同创新是各创新主体要素之间完成创新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的过程,协同创新有效执行的关键在于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而且应从两方面对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宏观布局:

  一是面向科技重大专项或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建设一批可实现科技重点突破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部署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瞄准目标产品和工程,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各类承担主体的联合,反过来支撑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

  二是面向产业技术创新,建设国家层面支撑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特别是面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平台。这要求以重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未来主导产业,协调相关创新组织,统筹加强科研设施建设和研发投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崛起,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3

以市场化、保护知识产权为原则

  与会专家呼吁,应制定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以支持和发展协同创新平台:

  一是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的中央财政投入渠道,稳定支持培育具有产业技术综合竞争实力、具有较大产业化价值的研发组织,包括国家重大项目安排可向协同创新平台倾斜,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集成与衔接,避免重复建设等。二是要在不危害国家安全、不泄密的前提下,主动加强与现有人才发展规划、计划和工程的衔接,吸引和聚集优秀的创新人才,开展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提高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研究领域与产业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必须以市场化原则、保护知识产权原则进行协同创新科学化运作。创新机构内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分配细则,明确协同方各自的任务、工作范围和工作所获利益标准,包括在科研成果排名、论文排名、利益分配、成果转化收益、技术转让收益、项目评奖等方面。多方共同从事创新活动往往容易在协同攻关过程中,出现一些单位的科研成果、技术成果被另一些单位侵占的事情,因此,必须强调维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

须打破行业、地域、部门界限

  与会专家认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应打破行业、地域、部门的界限,有效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科技活动组织能力;通过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充分合作,有效聚合创新要素,构建起完整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网络,从而实现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协同创新。协同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凝练协同创新项目。凝练共同科技问题和项目是科技协同创新的抓手,也是科技协同创新的突破口。凝练出大项目,有助于创造大成果,取得大突破。凝练科技协同创新项目,一要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二要能解决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三要瞄准世界一流水平。

  二是聚集协同创新团队。首先,要围绕科技协同创新的目标,结合参与科技协同创新各单位、各部门的实际,遴选一批领军人物,以他们为中心形成科技协同创新团队;其次,要打破部门、区域的限制,面向全球,公开选拔一批精英,由他们担任协同创新团队的骨干;最后,要聘请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由他们作为协同科技创新团队的辅助力量。

  三是完善协同创新机制。要均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就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同创新领导机构,定期沟通,及时解决在协同创新中出现的问题;要明确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和部门的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制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还要营造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