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一流”建设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要求”“建设任务”“改革任务”“支持措施”“组织措施”等方面对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出18条意见,是今后 “双一流”建设的政策依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指明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不仅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应秉持的理念,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双一流”建设应在“985”“211”基础上不断完善
(一)“985”“211”工程的历史贡献值得肯定
长期以来,我国受经济发展条件所限,教育经费不足,如何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旨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985”“211”工程更是如此。因此,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上主要遵循的是行政主导、计划为主、重点建设、效率优先的原则,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下对推动我国一些大学的高水平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985”“211”工程的历史贡献值得肯定。经过10多年建设,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奠定坚实基础。2016年9月6日,QS发布了2016-2017年度最新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有12所大学科研实力进入世界百强,大陆地区共有4所大学综合实力进入前100名,分别是第24名的清华大学,第39名的北京大学,第43名的复旦大学以及第61名的上海交通大学。成绩的取得和“985”“211”工程的实施是分不开的。“985”“211”工程高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作出巨大贡献。
(二)正视“985”“211”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真价值追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属性,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诉求,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实行效率优先、向东部发达地区倾斜、重点支持少数高校的非均衡资源配置原则,导致以下问题:
一是省际区域不公平。“985”“211”院校呈现出向东部发达地区倾斜,向少数高校集中的倾向。全国39所“985”工程院校,分布在18个省市,仅北京、上海、天津就有14所,占总数的35.9%,而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新疆、西藏、青海、河南、江西、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等中西部省(区)却没有1所。在全国112所“211”工程院校中,位于北京、上海、江苏省的分别为26、10和11所,陕西、黑龙江、四川、湖北、辽宁各4所以上,而内蒙古、河南、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贵州等14个省(区)各有1所,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当地学生公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是学生就业的标签化、歧视化导致就业不公平。尽管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但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有不少单位把“985”“211”院校毕业作为招聘的硬性条件。受此影响,一些院校在研究生考试录取上也将是否是“985”“211”大学毕业生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则。“985”“211”院校仅占我国2000多所高校的1/20左右,破坏了机会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导致非“985”“211”院校大学培养的人才因难以找到合适岗位,而失去了为社会做更大贡献的机会,导致就业的标签化、歧视化,造成就业不公平。
三是边际效用递减导致有限教育资源浪费。经济学中有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则,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可变要素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985”“211”院校经国家多年连续投资,某些高校已达到边际效益临界点,在新一轮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双一流”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否则,边际效益递减,将导致宝贵教育资源浪费。
(三)在充分吸纳“985”“211”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充分吸纳“985”“211”的建设经验,将“985”“211”“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双一流”建设,同时,避免产生身份固化、活力不足、资源浪费、教育不公平、边际效益递减等问题,注重发挥“双一流”建设在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尤其是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地方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为推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编制资源配置方案,推动“双一流”建设和我国高等教育实力整体提升
充分发挥规划在推动“双一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历史、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受益人口等因素,坚持公平卓越原则:向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倾斜,向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薄弱地区倾斜,向人口大省倾斜,向地方高水平大学倾斜、优势特色学科倾斜,科学编制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案和“双一流”建设方案,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双一流”建设和评估指标体系
能否构建全面、科学“双一流”建设和评估指标体系关系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顺利推进,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地方大学的高水平特色发展。建议在构建国家“双一流”建设和评估指标体系时,要体现世界水平,结合世界公认的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等情况,对“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指标与评估体系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发展指标与评估体系。同时,避免仅仅依靠ESI等科研指标作为“双一流”建设和评估指标,结合大学的功能定位、区位特点和自身发展特色,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更全面、更科学构建“双一流”建设和评估指标体系。
(三)把地方高水平大学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支持范畴
我国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以上,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双一流”建设不仅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高端突破的重要抓手,更是地方大学实现高水平特色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建议国家在实施“双一流”建设时,把历史悠久、办学实力强、社会声誉好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纳入支持建设行列。重点支持人口大省和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薄弱省份加强“双一流”建设,补齐短板,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快速提升。
【作者系河南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