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管培俊|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

发布日期:2017-12-20   浏览量:

摘   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等教育肩负神圣的使命。应加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学治理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新时代;高等教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是面向新时代我们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南。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备受鼓舞,激情涌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肩负神圣的使命。

一、适应“新时代”要求,加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庄严宣告“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三个阶段快速发展的轨迹大体是一致的。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上。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由大众化迈向普及化阶段的同时,将进一步实现质量水平的快速提升;意味着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战略性转变,“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跨越,是历史的必然。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工程是教育强国;“教育红利”就是人才红利。世界范围大国的崛起无不伴随着教育的强盛。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和后发优势。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是要按照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增强国家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及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就是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加发挥主力军作用,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教密切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就是要“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把握“新矛盾”的特征,努力满足人民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强调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战略,也是最大的民生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一是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上还不够充分、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均衡不全面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一个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阶段。即使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相对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民群众对于高水平教育的渴望也仍然会有差距。就像一个人,个头是长了,还不结实、不匀称。高等教育还面临不少难题亟待破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在更高水平上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

三、按照“新任务”的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十五年”的战略目标,并明确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达成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现代化。中国教育要在自尊自信、发扬成绩、发挥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现代化意味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在巩固提高基础上,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学有所教”。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并引导合理预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高等教育还要关心和反哺教育系统的上游和中游,责无旁贷地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和加强农村教育,为教师教育战略性转变,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发展伸出援手。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共同培养和培训中小学优秀师资。这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美国转移的线索,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历史变迁基本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一个跨越式发展,正处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进程之中。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关系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加快建设“双一流”,必须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我们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社会、学校要形成合力,社会舆论要支持。事关国运,兹事体大。完美无缺永远不可能,做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加快建设“双一流”,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建设“双一流”,必须实施新的人才战略,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人才是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吸引人才,集聚人才,让优秀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建设“双一流”,还要引领和同步推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初衷是通过重点支持、示范引领,带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事实上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一流大学不可能是某个大学单兵突进、一枝独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例外,都是以本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为基础而崛起的。“双一流”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

五、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布局,推进大学治理的制度创新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制度。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持高等教育在量的扩张之后实现新的跨越,最为紧迫的还是制度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领域从考试招生改革、扩大省级统筹权,到五部门加快“放管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持续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要特别注重辩证思维。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和学校的关系,增强办学活力的同时,“强化公益属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合理配置、相互支持。综合改革中要更多关注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入改革人事制度和管理模式,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高校学术创新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教书育人这项宏大工程,归根到底需要教师克尽职守、呕心沥血、一点一滴地筑就。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地方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向高校先后实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教学名师”等人才计划,引才聚才用才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优秀人才和高素质师资的缺乏仍然是制约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教育强国,必须教师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要下决心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乐于从事高等教育工作;鼓励优秀教师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中西部高校流动;激励广大教师为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要重视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崇尚学术、鼓励创新、海纳百川、积极向上的大学组织文化。

  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新期待。中国高等教育必将不辱使命、不惧担当,以改革发展的新作为新跨越,响应时代号角,回应人民期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管培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北京 100082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