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理想与挑战

发布日期:2019-10-08   浏览量:

8月29日,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汇聚了众多来自全球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领导人,讨论和展出的内容与产品涉及众多领域,既包括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尖端科技成果,也涵盖了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热点问题。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工智能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人工智能+X”的总体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从各界对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大讨论中,我们也可以一窥教育在面对人工智能大潮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人工智能与教育理想



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从先贤孔子的有教无类到陶行知“生活教育”,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从未停止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与争鸣。在教育学的学术领域,从来不缺指导实践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理想,但教育实践似乎从来都没能够达到人们对教育的期许。这是教育理想与实践的鸿沟,教育实践呼吁能够弥补这一鸿沟的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这一理想吗?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  人工智能有助于实现规模化的个性化教学


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规模化教育模式一直居于主流,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工业生产高效地培养了大批量的人才,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依赖于创新,规模化人才培养模式弱于创新培养和个性化教学一直饱受诟病。受制于成本,能够接受真正个性化的“贵族式”教育的人仅为极少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大批量的个性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通过智能导师系统实时采集数据,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精准反馈与指导,每个学生都有符合自己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进程安排。


(二)  人工智能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实现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人工智能同时也有望破除地域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屏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公平分配,缩小教育发展差距。这所说的流动不仅仅是指教师、设备等实体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同时也包括虚拟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的流动。借助政府、企业、学校等多主体的力量,使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接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三)  个性化的教学缓解学业负担


学业任务不等于学业负担,过多重复性、不符合自身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学业任务才是负担。基于数据驱动的适应性的教学策略选择可以减少无效学习,智能导师系统实现了学习任务的精准和高效,学生不再需要盲目的“题海”,而是有的放矢地提升训练;AI加持下的教育游戏为学生学习增添了更多的乐趣,教育游戏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加能够使玩家在游戏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也更有利于拉近教育与实践的距离。


(四)  人工智能也为教师“减负增效”


教师的根本使命应当是引导学生成长,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与生活,带领学生认识自我,形成高尚的人格,进而成为一个“完人”。但反观实践中的教师,他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繁琐重复的工作所累,难以抽身去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而借助技术进步,可以让机器来分担教师的繁重重复的工作,使得教师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真正的教育中。自动化测评技术带来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形式的变革,可以更加快速、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学习状态,更为客观、和即时的反馈,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负担,为更好地教学决策提供真实且可靠的数据基础。



二、挑战-法律伦理与“技术至上”



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未来的发展还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要警惕技术革新多带来的法律和社会伦理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技术至上”所带来的对教育本质的忽视。


(一)  正视技术变革引发的法律冲击和伦理失调


面对人工智能为教育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不能过度陶醉于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想象中,更加重要的是要正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法律和伦理的隐忧。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一般性伦理和社会问题可能包括失业问题、隐私问题、算法偏见问题、安全问题、机器权力和道德代码等。尤其是隐私问题、算法偏见问题、机器权力问题等,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密切相关,如何处理好个人隐私与技术便利之间的关系,防止技术引导教育教学的失范,在人机权力之间找到平衡,是应当引起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对这些新问题的探讨或将催生出更多的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


(二)  技术不会改变教育本质


回望技术发展的历史,依稀可见在电视机、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兴起时,不乏有人惊呼教育要迎来革命了,但至少从当下来看,以上这些技术的诞生并没有能够革传统教育的命。人工智能技术电视机、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从来没有哪一种新技术能够如此迅速地引发教育变革的呼声与浪潮,人工智能或许真的会给教育带来颠覆性的革新。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无法僭越已证为真的教育规律,当然,也只有真正符合教育本质的技术应用才会具有长久的生机和活力。

技术应当顺应教育的本质,在实践中,应当警惕“伪创新”式的“炫技”,真正抓住教育教学中的痛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切实使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服务,而不是反客为主的“技术至上”。与此同时,在变革面前,更应该重视对新技术条件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规律与本质的探索,用理论的新进展来引导技术向善。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掀起大潮,必定会带来更多我们目前难以预见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需要面对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相信在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路径也会愈加清晰和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