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高教研究所参加清华大学本科学院院长论坛

发布日期:2014-04-30   浏览量:

4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系列活动——“本科学院院长论坛”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舜德楼418举行。此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本科教育改革,实施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担负“创造知识、贡献中国、影响世界”的历史使命,共同营造“让学生鲜活起来、健康成长”的培育人才的良好氛围。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副校长袁驷出席论坛。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及清华大学各院系的40余位专家、教授在论坛会上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教训,共同探讨本科教育改革,我校高教所副所长周奔波教授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加了此次论坛。

 

第一阶段,会议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主持,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致辞。陈校长在致辞中指出,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宽广知识、批判性思维和积极价值观的全人格教育。开展通识教育涉及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核心课程构建等各方面,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需要非常耐心的逐步推进。他特别强调,在通识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但容易忽视的问题:一是学校要有良好的学术平等和学术批判精神。当前,学术不平等、学者之间的批判性不够,是制约国内学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也导致很难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需要跳出通识教育自身来思考如何做好这个事情。二是社会需要有反思精神。建设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社会,去除短视功利的思想文化,是我们开展好通识教育的重要基础。他还说,讨论通识教育,我们不能局限于对短期的、怎么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思考,而应涉及更多关于大学内部及大学与社会关系的讨论。

陈吉宁最后提到,通识教育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对国家、对世界有贡献的、全人格的人才。他希望与会嘉宾能够集思广益,深入探讨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紧接着,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就“本科大学教育改革”展开论述,他提出,本科教育改革的动机是因为:第一,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失望,第二,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质量特别是整体素养的担忧;随后他强调了本科教育的改革目标应是首先要有先树立“为人”,再“为学”;先“育人”,再“育才”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有培养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只培养少数“杰出人才”的教育观念;最后他解释了通识教育的意义,即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

第二阶段,在举行的“本科学院建设发展的效果和挑战”环节中,九位嘉宾围绕主题先后发言,并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甘阳分享了中山大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和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利用“三位一体”的构架培养本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全球视野。并指出批判性思维一定是根植于学生大量的阅读和知识储备基础之上的,此外还需要讨论,理性的表达问题,这是形成批判性思维比较重要的保障。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认为本科教育要强调学习自由,没有教育目标,但有变化着的成长目标。元培学院2003年就将本科毕业学分要求大幅减少为140个,鼓励学生不受专业和学院限制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个性发展。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院长—王炜介绍了理科实验基地在通识教育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匡亚明学院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分方向,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推进国际化合作培养,提升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促使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副院长—高效江介绍和分享了复旦在构建“五个书院”上的经验,利用复旦学院构建了通识教育的第二课堂——住宿书院的生活体系,从2005年开始相继建设了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书院,全面负责低年级学生的日常教育和教学管理,并积极开展书院文化活动。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竺可桢学院副院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陆国栋指出:浙江大学始终强调将“考生”变“学生”。应试教育下培养的是“考生”,给有问题的考生解惑;但是素质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学生”,让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探索问题,以产生新的问题为“会学”的开始。

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通识教育改革负责人—马凤岐分享了汕头大学专业学习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全校设立包括思维课程和公益课程的特色课,并将政治课放入核心课程。但是通识教育改革之路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困难,汕头大学面临着优秀教师资源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双重挑战。

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表达了对网络高等教育MOOC的期待,认为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会大幅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生的通识素质。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曹莉介绍了近年来清华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历程,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如何解决“水课”问题,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张青山介绍了学院开展的五项特色措施,即基础课表彰、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实践基地、学习型社团、聘请国内名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和家校彩虹。

 

第三阶段,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斌主持了两个主题讨论环节。在“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的主题讨论中,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副院长、批判性思维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刘玉分享了学校在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方面的做法。2008年开始,华中科大启明学院聘请加拿大籍董毓教授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并通过召开全国批判性思维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活动,积极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他还代表批判性思维指导委员会特别呼吁迫切需要各级教育、各个科目的老师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而不仅仅是靠大学的一门课。清华大学—杨斌介绍了清华经管学院开设“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程、选择课程讨论内容、课程组织方面的情况。

在“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主题讨论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介绍了复旦新一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举措,主要包括课程模式建构、队伍建设内容、队伍建设管理、队伍保障措施等,并特别介绍了从“院系”、“经费”、“制度”三方面开展队伍建设的一些新工作。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师资队伍建设与采用什么模式的通识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调配会相对容易,而由院系自行调配师资存在很大难度,特别是涉及到学校其他院系师资的时候。白重恩教授也呼吁教育学方面的学者专家能对模式与学校特色的匹配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各学校适合自身通识教育发展的选择提供依据。

在四个多小时的论坛中,围绕本科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和“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两大主题,参会嘉宾各抒己见、各展特色、各有高招的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教训;引发了在场人员的热烈反响、积极思考和深刻讨论,把本次论坛推向了高潮,使与会者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大有“如此兴奋、如此震撼、如此跨越”之感。